營運能力分析內容
——更新時間:2006-09-28 11:55:55 點擊率: 4859
在工業革命以來的傳統經濟模式下,雖然在某些產業中,專利和專有技術等對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企業經濟效益等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總體上經濟的增長和企業的發展主要靠資本、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投入,無形資產發揮作用只是個別行業的個別現象,沒有成為各產業中重要的資源,人們也沒有形成對無形資產的普遍重視。 20 世紀下半葉特別是 80 年代以來,信息、通信、交通和管理等領域技術水平迅速發展,使得無形資產成為各國經濟增長和企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無形資產的重要作用已成為各產業的普遍現象。雖然無形資產的作用日益為人們接受,但是在很長時間里,無形資產的管理、計量和評估遠遠落后于人們對無形資產重要作用的認識。各國對無形資產的管理,特別是計量和評估工作的認識水平較低,遠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從傳統經濟中發展而來的會計體系從穩健的角度出發,不傾向于將計量難度較大的無形資產反映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各國會計準則普遍只將外購獲得的無形資產予以確認,并按其經濟壽命或一定期限進行攤銷,而對于企業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則將其開發費用在各期作為費用處理,即使該企業所創造的無形資產是企業的主要利潤來源。這種做法直接導致的后果是,企業大量寶貴的無形資產無法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由于無形資產的價值無法客觀評價,也由于無形資產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具有長期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在進行資產營運能力分析的評價中,就缺少了無形資產的身影。其直接后果就是企業營運能力分析的不全面,忽視了關系企業未來長久發展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對企業經營者或其他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產生負面影響。
會計年度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一個會計期間,年末的經濟數據也最全面,所以投資人、債權人和管理者都對年度數據非常關心,在各種用途的分析中,年度數據用得最多。如果過多地應用年末數據,對期中數據缺少應有的關注與必要的分析,就形成一種“只看最后的結果,不看數字的形成過程”的現象,導致營運能力分析內容片面、不深人。在上面應收賬款周轉率的計算過程中,為了反映企業收回應收賬款(轉化為現金)的平均速度,我們采用了應收賬款周轉率指標。應收賬款是這個會計期間銷售收入沒有收回款項(轉化為現金)的一部分,我們把這個期間所有的銷售收入除以期末應收賬款的余額,得到的這個數據就說明這個會計期內應收賬款周轉了多少次。這個指標越大,說明應收賬款周轉速度越快,現金用于支持流動負債的速度越快,營運能力越好。一般來說,我們考察的是應收賬款會計期末的數據,有時會用到應收賬款賬戶期初的余額。要注意,在這里考慮的是這個期間的平均次數,因為我們認為在期間的任何一個時點的應收賬款金額都大于或小于期末應收賬款的金額。大洋公司根據年末顯示的應收賬款和全年的銷售收入,公司有望在平均 24 天內收回應收賬款。看起來不錯,然而,它還不能說明事實的全部。例如,當年末公司收回了大部分應收賬款,根據這個數據計算的這一年的應收賬款回收期是 24 天,它并不能表明這一年內的公司的應收款與年末顯示的應收賬款之間的接近程度。我們無法發現這些應收賬款是在該年正常收回的,還是在之前什么款都沒有收直至結賬前的某一天突然收回的。實的結果可能是處于中等水平。應收賬款回收在年內某些會計期間可能低于平均水平,在另一些期間可能會高于平均水平。其他資產的分析如果片面地應用年末數據,也會導致類似應收賬款周轉率分析的片面性。
由于無形資產是企業一種較為穩定和超過同行業一般收益的經濟資源,這種無形資產的經濟地位,決定了它在企業獲取競爭優勢中的重要性。無形資產的營運能力如何,更是決定了企業能否獲取持續而長久的競爭優勢。對企業資產營運能力進行評價時,應使當前利益與長期利益的評價并重,充分考慮無形資產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作用。要避免只對流動資產的營運能力進行分析,還應該對長期資產諸如無形資產的營運能力加以關注。另外,企業年末數據是全年經營過程的最后結果,中期的數字反映了其形成過程,要避免顧此失彼,減少片面性,必須對中期數據進行詳細的分析。有一句話說得好“結果固然重要,過程才是永恒。”